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人家四月芳菲尽,咱这山花刚要开。”6月2日上午11时许,中国铁路哈尔滨局加格达奇工务段塔河路桥车间漠河桥隧养修工区去年刚入职的青年职工耿宇航,望着白卡尔隧道外土坡上星星点点几朵黄色的蒲公英花,感慨着漠河地区夏天迟来的脚步。
(相关资料图)
白卡尔隧道地处祖国铁路路网最北端的白卡尔山上,位于嫩林铁路线574公里处,隧道全长1309米,横穿海拔926米,号称是中国最北的隧道,连接着大兴安岭地区的“绿海明珠”塔河县和“神州北极”漠河市,每天有多趟列车从此经过,是“旅游黄金线”和林区百姓上学、就医保障生活的重要通道。
隧道海拔高,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56摄氏度,素有“高寒禁区”之称。每年冬季10月初,桥隧工们就对隧道进行防寒作业,防止隧道排水设备冻结,导致隧道内水上线积冰侵线,形成安全隐患。每年夏季气温升高,又要对防寒设施进行拆除,并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56岁的邴玉春带领着14名工友常年守护在这里,精心呵护着隧道的设备安全。
通过狭窄的井口,下到10几米深的井底(央广网发 哈尔滨铁路局供图)
“今天的作业内容,是撤出隧道内浅排水和渗水井的防寒,并对井下积冰冻融情况进行检查,掌握设备变化动态,及时给排水设施通风,加快积冰融化,减少侵蚀、潮湿对设备的影响,保证设备运用状态良好,运输安全畅通。隧道内光线昏暗,注意不要磕手碰脚,下井要带好安全帽、安全绳。”邴工长在作业前强调了作业目的和安全注意事项。
大家开始穿好水衩、戴好安全帽、照明灯“武装”起来。11时30分,天窗时间开始。职工们在隧道打开渗井井盖,撤出珍珠岩、苯板等构成的防寒层。再通过直径不到一米的井口,顺着满是冰霜的井壁,利用扶梯下到10几米深的井底,井底只有1.5米高的泄水洞内被没过脚面的冰水和厚达60多公分的积冰,占据了很大空间,人在里面转个身都很困难。
在井底进行作业内容(央广网发 哈尔滨铁路局供图)
老职工于吉带领耿宇航向渗井深处艰难的利用卷尺测量检查。“下井检查,四周都是冰霜和外边有近30度的温差,真是‘冰火两重天’,而且作业空间极其狭小,冰层高低不平,需要在冰水里蹲着、跪着、爬着换着姿势行进检查几百米,这一天上上下下6、7个井,在‘冰窟’里穿行人冻够呛,不光是手脚发麻,膝盖儿都咯肿了。要是碰上个死耗子,那味道比臭豆腐都上头,但是这就我们的工作,必须得做好、干好,保证安全尽到责任。”耿宇航有了下井检查的体验,也说出了心里话和责任担当。
进行撤出防寒层作业(央广网发 哈尔滨铁路局供图)
另一边,老邴带领其他10名工友用尖镐、铁锹,掀开用笨板和防寒毡盖在深1米,长650米的排水沟上的“棉被子”,撤出防寒层。一次作业需要近3个小时的天窗时间,2个天窗才能完成。长时间的高强度作业,职工身上往往是外面一层冰,里面一身汗,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50多年来,白卡尔隧道日夜不息助力着大兴安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守隧人的精心呵护下,不断刷新着隧道安全运行的记录。(张学鹏 于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