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周鑫军,代仁全,刘先元
水产养殖那些事!细节决定成败,科普养殖日常。
(相关资料图)
如何利用微生态制剂
调水改底解毒?
现在的水产药店,几乎一大半的产品说明书都标注了各种“调水”、“改底”、“解毒”功效,“调水”、“改底”、“解毒”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养殖水体的底怎么变坏的?底为什么要改?我们可以看看图1,这是一张干塘后的照片,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这底有问题吗?可能有些区域(比如广东珠三角地区)、有些养殖对象的养殖水体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干塘晒塘,池底不能和图1那样,但是,池塘底部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从基本没问题到小问题再到大问题,都是日积月累,没有科学、及时处理问题来源而造成的。
这个池塘的养殖户,从开始投喂饲料起到视频录制时,2个多月的时段内没有使用过任何“调水、改底、解毒”的产品,只是偶尔开启增氧机。
用水样采集器收集该池塘食场底层水,我们可以看到黑色的沉淀物在水底累积,这些沉淀于池底的有机质主要是残饵、粪便、死亡的生物体形成的。
底的问题,根本来源是不断大量投喂各种饲料,残饵、粪便以及死亡的生物体得不到及时处理,累积形成的!
水体中有什么毒?毒源在哪里?池塘回水,投放鱼种后,我们开始投喂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残饵、粪便等有机质开始逐步累积,如果一直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就会出现类似视频1中的情况,池底有大量沉淀的有机质,池水中也经常会有一定量的悬浮有机质。
眼观池水可能出现“浑浊”、“老绿”等现象,养殖对象可能还会出现“暗浮头”、“浮头”等状况。
用水样分析仪器检测,经常发现底层水溶解氧持续较低,而大家常说的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检测指标相对较高等状况。如果我们用同样的仪器检测自来水,会发现自来水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指标很低,甚至几乎检测不到。
水体中这些所谓“有毒物质”的来源还是由于持续大量投喂饲料,造成残饵、粪便大量累积!
在这个实验池塘中,我们于上午10时40分开始使用了鑫华生复合乳酸菌均匀泼洒,又在中午13时开始泼洒了鑫华生枯草芽孢杆菌(不需活化、不加糖),第二天再度取同一取样点底层水样,发现之前大量的沉淀物已经明显减少。
我们先后投入的复合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各自发挥着什么作用?能如此快速的消除沉淀物?
其实,乳酸菌在养殖水体中基本无法存活,刚刚发酵好的乳酸菌活菌在产品包装中,也会快速的死亡。乳酸菌在发酵罐中分解培养基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为土著微生物和藻类等提供了营养物质,使得土著微生物更好更快的发挥功能,使更多的浮游植物制造更多氧气,从而间接的改善了水体环境。
枯草芽孢杆菌大量存在于枯草浸水中,在养殖水体中能很好的存活和繁殖,能直接分解有机质。虽然菌体耗氧,但它能分解大量耗氧物,科学使用并不会使养殖水体长期低氧。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泼洒枯草芽孢杆菌后一段时间内,水体溶解氧比未泼洒的对照组明显高出许多。
这二种人为投加的微生物菌剂,加上水体中土著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快速的将沉淀的有机质分解转化为各种浮游生物的营养物质,使得水体中的物质转移速度加快,这才是沉淀物消失的原因。
我们泼洒的微生物菌剂,可以形象的比喻为“药引子”,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持续大量投喂饲料,又不及时处理残饵、粪便,才是我们需要“调水”、“改底”、“解毒”的根本原因,我们该如何处理?
微生物是最基础的生产者和分解者▶▷
上图以氮和碳的循环作演示,说明大自然中物质循环都必须依靠微生物的作用。
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死亡的生物体等有机质最初也是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利用,之后再才能被浮游生物利用。
每一个养殖水体都是一条“生产流水线”▶▷
我们可以将养殖水体当做一条“生产流水线”,养殖户是这条流水线的管理者,不同功能、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是流水线上不同岗位的“工人”,饲料、肥料等水产投入品都是投入到流水线的“原材料”。如果投入的“原材料”过多,而“工人”数量或能力不足,就会导致流水线上某些环节的中间产物积压,整条流水线就不正常甚至瘫痪。有时候,会因为环境不利,导致某些岗位上特殊技能的“工人”不足或失能,比如有些“工人”只能在溶解氧丰富的环境下发挥作用,而水体经常或长期缺氧,就会导致硝化细菌不能将亚硝酸盐(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顺利的转化为硝酸盐(能被浮游植物利用),从而造成亚硝酸盐的累积;甚至因为缺氧,有些“坏工人”(反硝化菌)还能在无氧环境中把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
科学“调水、改底、解毒”的关键1、保持尤其是底层水持续的高溶氧、打破水温分层:
科学使用增氧设备,打破水温分层,保持底层水高溶氧。广东珠三角地区生鱼(乌鳢)亩产2万斤是起步,1亩水面配置1台增氧机24小时运转,这是高产的基础!
高密度养殖池塘的微生物系统在水体持续保持高溶氧状态下,即便我们投入大量的饲料,也能高效、快速的分解利用残饵、粪便,成为高效率的流水线。
2、科学处理新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每天在投食区域,交替泼洒适量的复合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等有益微生物菌剂,在水体中土著微生物系统的协同作用下,快速分解残饵、粪便等有机质,及时解决投食区域的新增问题;定期全池泼洒微生物菌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主创作者简介
周鑫军
13807120305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动物食品科技学院水产专业) 聘用教师
农业部首批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 证号C012011420034
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ncbd0000),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周鑫军,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聘用教师,农业部首批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陈昌福实验室技术团队;代仁全,湖北省南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刘先元,武汉市新洲区兽药监察所。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欢迎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热点回顾
推荐关注活动信息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点赞”+“在看”↓↓↓